认真是我们
参与这个社会的方式

私域流量

在导师与别人的讨论中听到了这个词“私域流量”,起因是前几天微信更新后,推出了“一键取消关注不阅读的订阅号”功能,由此讨论到了“群”对于微信的意义。

B:微信一直在做提高阅读效率的事情。一种是降低信息冗余,让你少关注点不看的信息;另外一种是看一看,用社交来分发信息内容,沿着关系链走,一般来说你的朋友看的总有你感兴趣的。

所谓的私域流量,社交流量,都源于群的指数级传播。

今天在微博刷到了阑夕关于私域流量的观点,仅此记录。


上次提了一次「私域流量」,有人在评论区抖 机灵:「说人话就是你的微信联系人数量」。

这个机灵,抖得很好。

「私域流量」属于水下生态,一直都在,只是不为人知,毕竟上面风景独好,没人在意水草 丛生里都长了些什么。

现在越来越多的脑袋无惧肮脏的扎进水里,取决于两个环境因素:作为对应的公域流量获取成本上涨太快,和中文互联网的增量去到了下沉市场。

游戏规则的改变,是推动技能迭代的因素之—,原本下九流的经验摇身一变,成了新的增长黑客,登堂入室。

顺着微信的关系链这棵大树往上爬,摘不到果子是不可能的,腾讯当然是反对的,被瀟羊毛游到自己头上来了,岂可安之若素。

所以才有微信张扬宣告它向灰产亮剑的消息, 封了数百万用来导流变现的帐号,当然,名义上是存在欺诈行为,不可不杀。

不过正儿八经搞私域流量的,都没什么唇亡齿寒的感触,因为通过所谓的群控系统来做裂变,本来就如同藏在电信运营商的影子里发垃圾短信,高回报的代价就是高风险,真正玩得风生水起的,只会让腾讯无能为力。

换句话说,人的主观能动性,无论是安全还是质量,都是高于机器的。

比如收徒拉新的各种新闻客户端App,几乎都是活人用户,仅仅依靠微信群和朋友圈,就把日活成本做到了难以想象的低阶程度。

时间是公平的,每个人每天都是二十四小时, 谁也不会多出一秒来,但是时间也是不公平的,因为有些人的时间是用来节约的,另一些人的时间是可以被卖成流量的。

之前有媒体算过,按照某些下沉产品的要求,每天刷上半个钟头的新闻,再转发足够的朋友圈,满打满算的积分积攒下来,一个月也就二十多块钱的提现。

但是乐此不疲的人简直不要太多,理由也很简单,反正闲着做别的也没钱领,玩玩游戏什么的搞不好还要花钱,那么这里每个月白白发几十块钱给我,又何乐而不为呢?

「有一定社会网络的用户」是一种相对拗口但又足够准确的定位,他们每个人都是一个微型的流量池,各凭本事的从互联网公司那里领取并完成推广任务。

当然,在商业文本层面,互联网公司开出来的 title—个比一个光鲜,瓜子二手车称他们为地区合伙人,58同城管他们叫58镇长,云集喊他们是客户经理,总而言之,出了不给编制,什么都能给,只要你能帮忙拉来人头,在外面自称是CEO都行。

要说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也是解释得通的, 自从Amway和Melaleuca这样的日化公司在半个多世纪以前发明直销模式并尝到甜头,让人民群众的汪洋大海来替换传统的零售成本,互联网行业反而是后知后觉了。

换句话说,如果不是到了所谓的「下半场」, 原本的公域分配方案还会继续进行着,该去搜索引擎买关键词的、该去门户网站投广告的、 该去微信里面买广点通的,都还是会去。

好日子有好日子的过法,苦日子也有苦日子的过法。

偶尔也会去听听私域流量的闭门会,印象比较深的两个数据,一个是中国有近6亿人口分布在 4万余乡镇、70万余农村里,一个是留守在农村里的人口,初中及以下学历占到91.8%,二者叠 加起来的事实就是,这些人生活在一个信息真空里,鸡犬相闻,百无聊赖。

于是,科幻作家威廉•吉布森的那句话就显得栩栩如生起来:未来已来,只是分布得不均匀罢了。

科技公司的财报和新闻稿里永远都充斥着人工智能、区块链和大数据这样宏大的词语,它们从不轻易示人的诀窍却是把距离这些技术最为遥远的人发展成为下线,用后者的精力和时间,构建利润增长的新引擎。

 

 

没有故事 也没有酒

点也没用点也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