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是我们
参与这个社会的方式

知识(芝士 付费

在微信公众号看到了一篇文章,题目是《得到与知乎殊途同归》,作者是当时逻辑思维的实习生,经历了“得到”这个产品孵化的过程,记录一下作者的一些观点。

https://mp.weixin.qq.com/s/LYIuE8d6vjgSnmMgU-fVcQ

1、要自己揽下所有复杂的事情,把运营做得足够重、足够细,然后才能给用户提供通用且简单的服务。

2、故事的核心有二:一是迎合新兴的中产阶级,二是打破行业原有的“伦理底线”。

3、2013年左右,中国城镇化率突破 50%,涌现出一批新兴中产阶级。新兴中产阶级极具共性:焦虑、充斥欲望、有上进心。

4、为什么城镇化带来了上述的变化。第一,大家的博弈环境变得极其复杂,每天面对信息爆炸和多维度的竞争,焦虑自然而然产生;第二,纸醉金迷的生活就在眼前,没有人不想拼命地往上爬,于是,欲望再次被放大。

5、互联网时代出版商(音视频平台)的新活法:吸引头部 IP 留在自己的平台,跳过广告主,然后号召读者们冲着这些个人品牌去阅读。

6、人们并非为“知识”,而是为信息商品付费。

信息商品的定义(谷歌首席经济学家哈尔·瓦里安)

  • 它是一种经验商品。你必须对其有过接触,才能知道它究竟是什么,究竟怎么样;
  • 它非常讲究规模效应。固定成本相对较高,但再生产的边际成本很低;
  • 它的本质是一种公共产品,普遍具有非竞争性,且很难实现排他性。

为了解决用户接触过信息商品后就不购买的BUG,进一步提出了三套经济学方案。

  • 第一是预览。信息的生产商一般会提供机会让顾客浏览产品,比如传统书店的开架售书,互联网产品的限时免费。而有调查表明,提供预览能够将销售额提升三分之一左右。
  • 第二是借助从事评价业务的主体,由他们把优质评价展示给潜在消费者。这在娱乐行业尤为普遍,比如豆瓣评分、网易云音乐热门评论。(注:又出现了,网易云音乐评论区)
  • 第三则是借助声誉,换言之,打造 IP。绝大多数人都愿意接受明星的代言产品,而对于泛信息产业来讲,对品牌以及声誉进行投资也很有必要。

7、知乎借由工具属性切入,然后逐渐发展成一个框架完整、节点众多的网络;得到选择从 PGC 内容着手,用内容黏住用户,借以完善自己的社区和生态。得到一方面在拓展自己知识付费产品的 SKU,一方面往线下切,做得更重,更社交化,更有仪式感;反观知乎,也并不局限于原有的问答形态,开始尝试知乎Live、书店等新产品样式。

8、作者提到一个很大的、尚未被满足的需求是:有数千万学生在各种网络课堂报名,但只有个位数的人真正开始以及完成课程

思考

关于作者提到的那个“很少有人真正能完成课程”,对此深有体会。因为混迹于一些PT论坛,下载了不少原价很贵的课程,大多是编程相关的。相对于学校的课程而言,知识付费出品的课程是结果导向,而前者是过程导向。

就编程来说,知识付费课程会先公布“学完这门课你能得到什么”,这个东西很具体,比如一个web项目、爬虫项目等等,课程的设置也是根据这个最终目标来做的。而学校的课程则是内容导向,选择一本或几本教科书,然后一步一步的教授编程语言的特性和理论。每一章都会有对应的习题,习题的设置也是针对不同特性设置的,比如用python的列表来实现某些东西。

学校课程难以坚持的原因是没有明确的目标,或者说学习者不知道学完这个我能干什么。而学校课程得以坚持的原因是老师的强制执行力和作业、考试,再不想学每章的作业也要交,期末考试也要突击复习。知识付费课程难以坚持的原因是没有人监督,当然也有一部分脱产培训班是有老师监督的。让人们有意愿购买课程的动力是人们在购买前就知道学了这门课之后能做什么,能得到什么。

英语流利说的模式似乎也是在这里试图找突破点,每天的打卡强制让人们学习,同时坚持下来后不管有没有学到什么,坚持这件事本身也能让人获得成就感。

 

没有故事 也没有酒

点也没用点也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