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是我们
参与这个社会的方式

菲茨杰拉德学术史研究-读书笔记

太难了…=-=

补充一下references

1. Meredith, James H. “Fitzgerald and War.” A Historical Guide to F. Scott Fitzgerald (2004): 163-213.
2. Wegener, Frederick. “The ‘Two Civil Wars’ of F. Scott Fitzgerald.” Bryer, Prigozy, and Stern (2003): 238-66.
3. 程锡麟. 菲茨杰拉德学术史研究. Yi lin chu ban she, 2014.
4. Fitzgerald, F. Scott, and Judith Baughman. A life in letters. Simon and Schuster, 1994.

 

备份几个资源网站

https://libgen.pw/

https://b-ok.cc/

https://sci-hub.tw/

 


第四章-菲茨杰拉德研究的新发展和动向(1991-2010)

1.

从研究的趋势与方法看,这一时期延续了先前重文本的传统,强调对作品字里行间进行细致解读,以发现背后
隐藏的深意。同时,受西方文化研究思潮的影响,特别重视将菲茨杰拉德人生及作品置于现代主义的时代背景下进行社会历史文化分析。此外,不少文献还分析了作家受到的中世纪思想(如骑士精神与乔叟等)的影响、作品中的国际(尤其是法国)主题以及与其他作家(特别是海明威)的关系等。

2.

1990年代重要的指南类书目有玛丽•乔•泰特(Tate, Mary Jo )的行斯科特•菲茨杰拉德大全》(F. Scott Fitzgerald A to Z : The Essential Reference to His LijO and IVork, 1998 ),这是该时期菲茨杰拉德研究不
可或缺的一本百科全书式工具书。

该书意在为普通读者、学生以及学者提供了解作家人生、作品及时代背景的全景。

全书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为传记:第二部分按字母顺序扼要讨论了其长篇小说、短篇小说、剧作、文章、书评、诗歌、公开信、电影以及珊尔达的作品等。第三部分介绍了与作家相关的人物(如其亲朋好友、同代作家、插图画家与批评家等)、作家人生与作品中的重要地点、作品被引述的情况、与作家相关的出版机构与组织等,以及关于爵士时代、“菲茨杰拉德复兴”与其作品的编辑出版等相关内容。第四部分以时间为序列出了关于作家及其妻 子的作品、评论、传记、文集、文章及改编情况等。

该书经修订补充更名为《F .斯科特•菲 茨杰拉德批评指南:人生与作品的文学参考》(Critical Companion to F.Scott Fitzgerald: A Literary Reference to His Life and Work),于 2007 年 再版。

3.

布赖尔指出,作为短篇作家的菲茨杰拉德,其艺术成就同样不可低估,他的短篇小说具有鲜明的特点,有的带有强烈的自传色彩,有的展示了作者的人文关怀与创作技巧.有的反映了作家的自我批评精神它们主题多样,探讨了精神与物质的冲突、对青春的怀旧、虚伪的美国梦、情感崩溃、自我沉沦、想象与现实的关系、鄙俗的暴发户、美的弥足珍贵与稍纵即逝等复杂的内容。

4.菲茨杰拉德从1919年起发表在《时髦圈子》上的短篇故事,是其早期事业成功的开始。该杂志受一战期间常青藤大学亚文化影响,兼有欧洲的美学传统与美国自然主义的悲观,菲茨杰拉德的短篇与《人间天堂》中对此均有所反映。

5.约翰 •屈尔的《F .斯 科 特 •菲茨杰拉德短篇小说研究》(F. Scott Fitzgerald: A Study of the Short Fiction, 1991 )是这一时期研究菲茨杰拉 德短篇小说的另一力作。全书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讨论作家的短篇小说。作者指出,菲茨杰拉德视长篇为高雅艺术,短篇为低级的谋生手段,因此他一方面自甘堕落为流行杂志写了不少应时应景的赚钱之作,另一方面期望以此为经济基础,创作严肃的艺术长篇。他的抑短扬长观点,使其短篇长期受评论界的忽视与诟病,它们在形式上与同时代的契诃夫、乔伊斯、安德森和海明威的作品相比亦更加保守。④

6.菲茨杰拉德研究的重量级专家罗纳德-伯曼(Berman, Ronald )著 有两部论述《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专著。中《〈了不起的盖茨比〉与现代时代》(“The Great Gatsby ” and Modern Times, 1994 ) 借用格特鲁 德 •斯泰因对作家小说的评价“你在创造一个当今世界”,® 试图揭示文本中现代世界的具体面貌以及背后的时代思潮。

小说人物盖茨比、尼克、玛特尔、布坎南、黛西等深受当时市场经济的影响,娱乐时尚、商品消费、广告、报刊杂志、摄影、绘画、电影与戏剧等无孔不入地起着作用,推动着故事发展,塑造着人物形象,可以说,它是一部当时社会百态的参考指南。

小说中的市场经济与商品社会,展现了物质主义背后的精神图景:都市生活即作家的艺术之源。但菲茨杰拉德并不满足于描写城市的客观事物,他更关注的是艺术的表现方式,其中最重要的有两个方面。

一是运用时空错乱技巧折射时代思潮。如盖茨比与尼克的双重视角将过去与现在模糊,1922年 7 月 5 日到访盖茨比家的三教九流展现了商品社会的众生相,而 1906年 9 月 12日盖茨比的励志日记则突出了人物追求美国梦与独立人格的道德使命感等。

另一个方面是通过描写市场关系来展现人物如何在金钱、商品与消费中建构独立意识与个体身份。小说中市场化的语言无处不在,表明文本中最重要的关系是市场关系,“思想即物 质”;商品成为人物关系的纽带。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人物追求梦想实现是一种理想的物质主义,他们将文本现场变成了物质与商品的表演场,百老汇与好莱坞便是最好的舞台。

7.伯曼的另一部专著《〈了不起的盖茨比〉与菲茨杰拉德的思想世界 》(“The Great Gatsby ” and Fitzgerald’s World of Ideas, 1997 )模仿小说的结构,从旧价值与新时代、民主众生相、社团与群体、混杂的民主、新个人主义、活力、信仰与意志、废墟与秩序等八个部分,逐章分析了小说受到的当时公共哲学家约翰•杜威(Dewey, John )、约书亚•罗伊斯 (Royce, Josiah )、H. L .门肯、乔 治 •桑塔亚那(Santayana, George )、沃尔特•李普曼(Lippmann, Walter)、威 廉 •詹姆斯等人的影响,指出这是一部试图寻求人生价值、忠诚、友谊、爱情、婚姻、家庭、自我等答案的道德小说。

这些哲学家们认为,物质主义与工业产品市场化的甚嚣尘上,导致道德权威的丧失;而在丰富的产品与过度消费中美国人试图从混乱与道德荒漠里寻求机遇与美国梦的实现,这种“理想的物质主义”带来的则是民主、自由以及个体在市场经济中的身份建构。他们对美国社会的道德缺失深感痛心,呼吁重新唤起公众对家庭、婚姻、人际关系、集体义务、道德人格等的重视,这些概念在菲茨杰拉德的小说中均有突岀表现。

其结论是《了不起的盖茨比》是一部围绕着美国1920年代民主生活主题建构的叙事作品,即一部道德小说,而作家本人则是美国社会的一流观察家。

8.米尔顿• R.斯特恩的《〈夜色温柔〉:破碎的世界》(“Tender is the NightThe Broken Universe, 1994 )在时代语境下分析 小说中所折射的作家个人与美国历史。斯特恩认为《夜色温柔》是一部关于美国历史的伟大小说,在其长达十年(1925-1934啲创作过程中,曾历经18次修改。作品展现了一战后作家的失落、对美国社会的失
望与个人的艰难适应过程。此间他经历了珊尔达的精神崩溃、父亲的亡故、事业的不顺及迫于生计而委身于好莱坞电影工业的无奈;他经历了1920年代浮华后大萧条时代的贫困,这些使小说笼罩着失落与幻灭的色彩。两位主人公迪克•戴弗与妮科尔代表了作家对美国社会的两种观点,前者的天真与理想主义代表了完美的过去与理想的未来;后者在情感与精神上的饱受挫折代表了一战后追名逐利的支离破碎的现实美国。他们在从青年迈向中年的过程中,经历了复杂的内心与外部世界的斗争:战争的可怕后果、财富的本质、性别与婚姻的战争、人的剥削本能与道义责任等。两位主人公婚姻的失败,尤其是迪克理想的破灭,代表了深深的失落与对美好过去的怀旧。

专题研究

1.

菲茨杰拉德与青年流行文化的关系一直是学界研究的重要课题。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研究作家与电影、运动、表演、音乐关系的专著与文章,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柯纳特的《F .斯科特•菲茨杰拉德、年龄意识与美国青年文化的兴起 》(“F. Scott Fitzgerald, age consciousness, and the rise of American youth culture5′ [①指出从20年代创作伊始,青年文化便是菲茨杰拉德小说中的突出重心。青年文化不仅在其第一部小说《人间天堂》,也在其短篇故事和以后的长篇小说中得以凸显。柯纳特考察了 20年代美国文化如何转向对青年的迷恋及对成长的恐惧,以及菲茨杰拉德的作品如何受其影响并引领这一潮流。青年的亚文化得到了肯定,成长不再意味着成熟,而是衰退与堕落。他的作品正记录了这样一种文化背景下青年艰难成长的历程。

2.

消费主义与菲茨杰拉德小说的研究

斯科特•唐纳森的《〈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物欲》(“Possessions in The Great Gatsby”) “,该文 分析了盖茨比的人生如何映证了索尔斯坦•维布伦(Veblen, Thorstein ) 在《有闲阶级理论》一书中提出的“明显的消费主义”与 “金钱竞争”。柯 克 •柯纳特的《菲茨杰拉德的消费世界)(^Fitzgerald’s Consumer World” )运用鲍德里亚关于消费社会的观点分析了 1920年代以来的 消费浪潮在菲茨杰拉德作品中的表现。

首先,消费主义与商业广告改变了自我、身份、性属的概念。市场所提供的丰富产品可以使个人的内在自我通过所选择的产品的风格体现出来。这种时尚不仅是自我的装饰,而且具有塑造自我、实现自我的功能。按市场运作的原则,男性通过销售、女性通过消费的行为来实现自己的性别与身份认同,男性销售的诀窍是真诚.而女性消费的策略是意愿或选择。

盖茨比的悲剧在于误以真诚为时尚,而妮科尔则获得了自由,因为作为一个女性消费的机会主义者她抓住了市场销售给她的产品。

其次,消费主义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社会所提供的大量产品脱离了其实用价值,导致了价值体系的蒸发,人们不再推崇节俭与保守而追求浪费与无度。最后,与此相适应,产生了一种浪费美学。市场交换的前提是商品尽快被消费,为了加快并鼓励商品的更新换代,人类需要一种自我浪费(self-wastage )的破坏性消费作为审美标准。于是,从物质的消费到精神与价值的崩溃,人类与自我越来越疏离。

3.

在《青年文化与浪费的奇观》(“Youth Culture and the Spectacle of Waste” )一文里,柯纳特首先回顾了维多利亚时代的青年与现代主义背景下的青年的不同,指岀前者是成长过程中一个通向成年的过渡阶段,而《人间天堂》中的主人公却视青年为现代主义的文化产物,是一种浪漫的心理状态而非生理上的成熟过程

小说中的主人公在成长过程中四处碰壁,最终只好浪费青年人的旺盛精力以站在成年人的对立面反抗他们,对他们构成威胁。他们以这种自我放逐的叛逆方式来寻求承认,却并不被成年社会所接受,因而他们始终无法被人理解。这是对年轻人的讽刺。

在美国1920年代鼓吹消费和享乐的物质极大丰富背景下,年轻人将自己的青春当成一种产品进行浪费,“青年文化的精髓便是浪费自己的青春”正是《人间天堂》的中心主题。如果说《人间天堂》关注的是年轻人成长中的困难与烦恼,《漂亮冤家》则侧重于描写主人公们因惧怕时间流逝而变老所采取的放纵生活。他们担心韶华易逝因而急于在青春结束前消费掉它。

菲茨杰拉德指出,他们这种浪费青春的方式只能使其过早地变老,这才是导致其毁灭的真正悲剧。

4.

《一颗像里茨饭店那么大的钻石》则表现了消费社会里财富所导致的精神衰落;《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人物
验证了这一思潮,而其语言则复现了当时的争论—— 美国越来越有钱却越来越缺乏英雄气概,远离了过去激情洋溢的时代。美国社会中存在的道德精神危机导致了对上帝、自我和社会的信仰缺失,而这正可以在菲茨杰拉德和海明威的作品中找到丰富的例证。

5.

在《菲茨杰拉德与进步地理学》一章中,伯曼指出菲茨杰拉德是那些质疑现代主义进步性的作家之一。菲茨杰拉德小说中有许多短暂的建筑意象,如傲然耸立的高塔、消失的大厦、倒塌的广告牌,这些意象表达了美国人被挫败了的国家期许。与其他作家对进步性质疑不同的是,菲茨杰拉德的反思是一种独特的“关于进步的地理学”:他的地理描写既有真实也有隐喻的一面。他也描写东西南北等传统地理概念,但他笔下的东和北是与西和南对立的。东部的纽约代表了进步的市场价值,而南方则代表了发展中不可避免的传统的失落。

种族问题

1.

关于种族研究,主要集中在讨论菲茨杰拉德是否具有反犹主义和他对待黑人的态度上。

1920年代的美国主流是强调种族同化,黑人试图通过自我改造来融入白人社会。事实上,菲茨杰拉德是反对种族主义的。

战争

目前尚无讨论菲茨杰拉德与战争关系的专著,但战争无疑是作家关注的重要内容。

詹姆斯•梅雷迪斯(Meredith, James ) 的《菲茨杰拉德与战争》(“Fitzgerald and War” )深入系统地讨论了战争对菲茨杰拉德创作的影响。

菲茨杰拉德不像海明威、多斯•帕索斯和E. E.卡明斯那样,强调对战争的残酷与血腥进行自然主义式的写实描写,而更关注战争所造成的社会后果与影响

菲茨杰拉德分别从内战、一战与中世纪战争三个侧面审视了战争对人类与社会所造成的破坏。菲茨杰拉德作品中的一战是浪漫主义基础上的现实主义挽歌,他哀悼一战后的千疮百孔,接受战后毁灭的现实而不陷于悲观主义;对于内战,菲茨杰拉德通过个体对战争内心独白式的陈述,以喜剧与反讽的笔法来表现个人对战争与历史的理解,从而将现代性的因素融入了历史小说。

对菲茨杰拉德而言,内战是他毕生关注的主题。受其父亲影响,菲茨杰拉德一直关注内战故事,有强烈的历史意识,而他笔下的内战与一战是相对应的,暗讽战争对美国的巨大创伤。菲茨杰拉德的历史意识表现在作品中两种对立的内战:浪漫的与现实主义的、北方的与南方的、悲剧的与闹剧的、事实的与记忆中的、现实性的与作品所表现的。

阶段

由于1920年代的出版发行业并不发达,菲茨杰拉德的收益与今天的职业作家不可同日而语,尽管他自认为是失败者,但其 20余年写作所收入的近30万美金表明他是个成功的职业作家。他的职业生涯可分为四个相互交叉的阶段:1919-1925是学徒阶段,获得了早期的接受与认同;1925— 1934为海外流亡阶段,主要为发行量大的杂志定期供稿;1934— 1937开始失去自己的市场并濒于崩溃;1937- 1940为好莱坞阶段,主要创作剧本并留下未完成的《最后一位君子》。

长篇小说

罗纳德•伯曼的《〈了 不 起的盖茨比〉与 20年代》{-The Great Gatsby and the Twenties”)在 1920年代的社会、历史、思想背景下分析 《了不起的盖茨比》,追溯作品中所反映的美国文化变迁。伯曼分析了盖茨比思想中的世俗神学渊源以及新兴的消费社会中的物质世界如何影响了小说中的语言、意象与故事发展。伯曼认为,《了不起的盖茨比》与当时的哲学著作都表达了现代社会中的“漂泊”(drift)概念:和谐让 位于冲突,故事的发展从平稳趋向混乱,语言的节律从悦耳变得刺耳。

 

 

 

 

没有故事 也没有酒

点也没用点也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