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是我们
参与这个社会的方式

社交的一点点笔记

注:标题改了又改…最后发现自己还是太无知,无法把这个事情想清楚,或者至少看起来清楚,最后成了笔记帖。

20181126更新

在虎嗅网看到了这篇文章,文章中提到了几个观点,记录一下。

https://www.huxiu.com/article/273423.html我曾在人人网待了10年,这是我对社交产品的一些看法

1、社交网络有两种形式,以“内容”为核心和以“人”为核心;有两种结构 N*N(双向关注,多对多)和N*M(单向关注,一对多),N是用户量,M是大V的数量。

2、N*M 类型的网络比较适合做拉新。比如一个明星可以辐射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粉丝,所以你如果借助大 V 的号召力,很容易拉到新用户。但是社交网络的长期留存更多是靠长尾用户之间的关系,这需要的是用户之间的回访,而不仅仅是内容。所以 N*N 适合做长期留存。


看到了两篇文章,记录一下一些思考,其中《中国社交二十年》很好看。

https://www.huxiu.com/article/269727.html

https://www.huxiu.com/article/270183.html

作者在《中国社交二十年》中根据时间将中国社交的发展分成了不同的阶段,不同阶段中现在的众多互联网大佬都或多或少出现过。这些阶段有

  • BBS:社交媒体的蛮荒时代
  • IM:腾讯QQ的封神之路
  • Blog:自媒体的破晓黎明
  • SNS:熟人社交全面爆发
  • 微博:网络传播的社会化时代
  • 微信:移动互联网的到来
  • 重新起航:百花齐放的新篇章

回想一下,我是小学时开始玩QQ,印象中是五年级,并没有按照这个顺序接触过Blog。初中时玩过人人,后来的微博微信就跟着走了。《结网》中提到一个观点叫做“copy to China”,在中国社交的发展中得到了多次的验证。在这里对所谓的“重新起航”这个阶段比较有兴趣。对于之前的阶段,除了感兴趣他们为什么成功之外,还感兴趣与他们为什么失败。忘记了在哪篇文章中看到过这样的观点,当你有一个想法时,除了思考如何实现它之外,还要想想为什么现在市面上没有。

重新起航:百花齐放的新篇章

这里摘录《中国社交二十年》最后一段:

微信从QQ手中接过帝国的荣耀,但社交创业的浪潮却远还没有结束,移动社交从此进入寡头统治的战国时代。

一方面,在移动大战中失语的手机QQ率先变革,深耕娱乐化、场景化社交,受到年轻人的追捧;同样主打“附近的人”,陌陌从微信手里接过“XX神器”的标签,做成了又一个上市公司;阿里的来往团队苦心修炼,开发了办公领域的钉钉;还有语音的YY、职场的脉脉、直播的映客……

另一方面,陌生人社交领域催生出更多细分市场:有主打颜值的探探、主打心灵匹配的soul、主打同志交友的blued、主打情侣互动的恋爱记,以及最近被称为“社交新贵”的子弹短信、爱情银行和数不清的00后社交产品们,这篇作为历史回顾的篇章就不再一一细数了。

最后,未来的社交产品会是什么样子,未来的微信是否会被颠覆,我们不知道,但我们永远心怀期待。

阅读资料

https://36kr.com/p/5086675.html用了40多款陌生人社交产品,我想告诉你这些东西

https://36kr.com/p/5150557.html陌生人社交小程序「拼拼碰碰」:拒绝网聊,直接奔现

https://www.huxiu.com/article/229874.html陌生人社交,我觉得挺没劲的

https://www.huxiu.com/article/260875.html陌生人社交二三事

资料总结

1、【社交】的本质其实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互动”,而【社交产品】的核心就是连接人与人,这就也就区分了社交产品和一些“社交化产品”。

2、知乎上的点赞,投票等互动的核心目的是塑造平台的内容(内容排序权重、推荐等),所以知乎是一个内容产品,带有较强的社交的性质。

而快手是短视频内容平台,但被视为社交产品。因为其内容分发机制(强调将流量分给普通用户而不是最热门内容)、对互动的强调以及不做内容分区等产品机制,决定了产品的核心还是链接人与人,短视频只不过是链接过程中的一种信息媒介

3、陌生人社交中存在“关系”和“互动”两个环节。用户之间如何建立关系,用户之间如何互动。

4、建立关系的逻辑:

  • 社区
  • 短视频-用户信息展现的极佳形式

互动的形式取决于社交效率和关系结构:

  • 社交效率是陌生人社交的命门
  • 直播
  • 视频快聊将会是标配
  • 游戏

以上仅为标题部分,只为给自己提醒,内容详见原文。

5、很多社交产品都想解决共鸣问题,但结果都变成了主打小众交友。但在只关注ROI的陌生人社交价值指导下,做共鸣的成本就显得太高了。共鸣来自于稀少共性的认同,用户提供了很多真实线索的内容产品倒是容易解决这个问题。

6、一些主流兴趣社区,类似豆瓣、知乎、B站、网易云音乐,这些社区的陌生交友属性也非常强。比如都喜欢古风汉服或者喜欢相同的偶像,或是因为地域和生活状态相似,用户又都很喜欢分享自己的故事和经历。此处社区本身已经进行过一轮筛选,进来的都是兴趣相似的人。

7、都说B站才是中国最大同性交友社区,有大量的社交和娱乐是可以满足互相替代的需求。事实证明,B站做弱社交,强社区是完全正确的选择,而弹幕和视频叠加成了一种服务社交的异步内容。先有内容,然后大家在内容上互动,然后再发展关系。不过如果真要从内容和分发角度切入的话,难题就变成了“内容如何产生”。

微博小号

在使用微博的过程中,有一个大号还有一个小号。但是慢慢的小号变成了大号,大号使用的频率越来越低,转而使用小号去关注一些人,关注的人并不包括熟人。在小号里肆无忌惮的吐槽和丧气,有时为了防止被搜到还把文字转成图片发送。现在提到社交大概包括“社交化产品”“熟人社交产品”“陌生人社交产品”。“小号”看起来跟“社交”并没有什么关系,因为小号是单方面的发送信息,很少有互动。小号可以算作是社交化产品。

问题:

  • 微博小号这个场景中需求是是什么?
  • 市面上除了微博小号有没有满足这类需求的产品?
  • 这个需求量是多大?
  • 这个需求对于企业来说有什么意义?

微博小号承载的功能是关注大号不敢关注的人(大多是大v,因为个人号就那么几个粉丝,很容易被发现);发表一些大号不敢发表的言论,可能是吐槽、可能是丧气的话、可能是尖酸刻薄的话等等。原则上说微博小号的功能与微博完全一样,但是由于没有“熟人”这一顾虑,可发的内容相比大号就多很多。小号中除了原创内容,还会存在大量的转发内容,附上自己的评论,这一部分是依托于微博的生态,如果做新平台这部分生态就没有。

社交化产品

正如前文中提到的,社交的本质其实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互动”,从这个角度来看,网易云音乐的评论区、B站的评论区和弹幕区等APP中,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社交属性。以B站为例,B站是一个视频社区,最初定位二次元,但随着UGC内容的增加和平台购买番剧版权,其社区的定位越来越模糊,以我为例,我会在B站看番、看二次元剪辑、电视剧、电影、王刚、华农兄弟。

与看视频的频率相比,B站的评论区看的次数会少得多,也很少发弹幕。“动态”功能中关注的也仅仅是大的UP主,为了便捷的看他们新发的视频,很少转发或评论。这也印证了“B站做弱社交,强社区”这一观点。B站也有“专栏”功能,阅读量并不是很高,我平时并不会特意去专栏区看文章。

 

未完待续…

 

没有故事 也没有酒

点也没用点也没用